2011/4/20 ~ 給老師的一封信 A Letter to Justin's Teacher

文章日期:2011-04-20 04:30
由於老師仍然反應大貝貝在學校的狀況不佳,
媽咪上上週已連絡學校輔導室主任介入處理~
年輕、充滿活力的主任建議由她去班上坐在教室後面觀察,
看看大貝貝從 7:30 到校後各科目的實際情況。
上週學校各年級都陸陸續續去參觀花博,
主任因此較忙,沒有時間給媽咪回覆,
而在這時大貝貝星期五帶回來的功課量整整做了四小時,
媽咪真的覺得以小一生來說這樣太多了!


於是星期一媽咪先給老師寫了一封信,
一方面希望能調整大貝貝的功課量,
另一方面溝通一些媽咪最近從兒童教育相關圖書讀到的一些概念~
(多次口頭溝通以來,
媽咪一直覺得這位認真的老師似乎對新一代的育兒觀念毫無接觸,
也對兒童心理的感受不了解、覺得不重要~
不知者無罪,媽咪想說還是先把媽咪的出發點寫清楚,
讓我們雙方都知道我們在討論什麼~)


與其說是「概念」,
不如說這是近年來人類腦部研究、兒童心理學發展的研究結論~
有許多關於親子關係、互動的做法應該較有概念的家長都有接觸過,
只是台灣教育似乎一直沒有將這些作法引進校園內的師生互動。
同樣是孩子,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家長應該擺脫「權威式」的溝通,
但學校與老師就不需要呢?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老師與學生不需要建立更好的關係,
讓孩子可以身心更健全的發展呢?


至於信函的結果..... 請待下回分曉~

***************************

老師 您好:

 

再次感謝老師持續費心處理大貝貝在學校的各個層面,也一直積極與我和爸爸溝通,相信我們大家一致的目標都是讓大貝貝儘可能的快樂學習、累積重要的生活技能與經驗,並培養人與人之前優質的相處之道。媽媽這封信有點冗長,可能佔用老師相當多時間,真的非常抱歉,媽媽盡量將內容標題分類,希望讓老師閱讀起來不會太費力!

 

上週與老師電話與面談溝通中,老師提到了關於大貝貝在學校面臨的一些困難,包括抽屜凌亂導致常常找不到課本學用品、 健康操不願意站起來做動作、音樂課不唱歌並撕毀生活課本、上課未專心聽講、連絡簿無法於固定時間內抄完、學校習作未於規定時間內完成、 被處罰時展現漫不經心的態度等等。

 

關於不配合上課

 

老師描述大貝貝在學校不願打開課本、不願做健康操、不願背誦詩文、不願唱歌、破壞課本等等行為,這些聽起來似乎都是不願學習的表現,因此讓媽媽非常驚訝也非常擔心。大貝貝在幼稚園三年學習過程中,媽媽曾經多次去學校偷偷看大貝貝的上課狀況,每次都是發現大貝貝眼睛睜大大的在聽老師上課(有時候連嘴巴也是張大大的,一副很驚訝的模樣!);大貝貝的各項學習成果也一直非常的好,不但英文聽、說都很流利,連老師每星期三教的唐詩也都背得滾瓜爛熟,甚至數週後都還能說出每首唐詩的意思。大貝貝對於天文地理、各種時事的興趣也一直都非常濃厚,因此媽媽從未想過大貝貝上了小學後會有不願學習的狀況。

 

根據老師的描述,大貝貝這樣的狀況似乎已經有一段時間,但大貝貝從未在家中提到他在學校有任何問題。除非老師有說小故事,要不然他不會描述上課的情形,只會說他在下課時間跟同學玩了什麼遊戲。從大貝貝上學期第一天上課以來,爸爸媽媽就跟他說:「上學可以學習到很多重要的東西,每個小朋友都要上學,就像大人必須上班工作,有時候就算不喜歡也要努力,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有時候老師嚴格是希望你們能夠做的更好,這也是為了你們好。」

 

但經過一個多學期以來,媽媽覺得大貝貝在學校的狀況不但沒有改善,甚至可說是有惡化。 大貝貝也不願意多說他為何在學校會如此表現。爸爸媽媽在這方面的親子溝通上面臨很大的瓶頸,因此求助於相關研究書籍。以下幾個重點相信依老師的兒童教育專業早已耳熟能詳,但媽媽仍稍微敘述一下:

 

所有的親子溝通書籍(相信師生溝通也是一樣)都強調一個重點:互相尊重。這一點確實是我們台灣傳統式、較偏於權威式的親子關係較弱的地方。當孩子覺得他的想法與情感不被重視時,礙於無法用成熟的言語表達,便會以年幼孩子的方式表現,例如吵鬧、拒絕配合、退縮、破壞。兒童心理專家警告:若長輩觀察到孩子忽然展現「傷心、退縮、放棄、失去興趣、易怒」等等行動表現,很有可能是孩子有某些強大壓力無法宣洩、無法表達,這些都是「兒童憂鬱症」的前兆。

 

尊重並不表示讓孩子為所欲為,而是要尊重孩子也是一個個人,有獨立思考、情感的事實與權利,大人應以尊重的方式處理孩子的問題,並鼓勵孩子思考提出、協調他和長輩都可以接受的處理方式。這樣的處理方式減少許多孩子對於權威的反彈,鼓勵孩子勇於面對問題(而不為了逃避處罰而拒絕面對),鼓勵孩子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導孩子正確溝通的模式,教育孩子每個人都應該受到尊重,而且由於解決方式是孩子配合提出,孩子覺得有參與感,比較可能會心平氣和的配合完成 

 

這樣的溝通方式也適用於孩子之間的爭紛:專家建議老師可以跳脫出權威式的、做錯就處罰、以牙還牙的處理方式,轉而鼓勵孩子輪流說出自己的觀點,並讓孩子自己提出處理的方式。這樣的處理模式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感受到幾個重點:(一)每個人都偶爾會犯錯,因此犯錯者需要勇敢面對,被侵犯者也可以有個包容原諒的心;(二)發生問題時,長輩相信孩子也可以有處理的能力,因此長輩會輔導孩子互相提出解決方案,鼓勵他們達到共識,而不會直接命令他們一定要如何處理。孩子受到這樣的信任,不但可以學到溝通與問題處理的能力,也會減少一些關於雞毛蒜皮的事情也向長輩告狀的現象。(三)由於解決方案是由孩子自己提出,孩子便感受到對於方案的責任感,就會願意配合執行,較不需要長輩持續監督、責備。(四)孩子學到很重要的問題協調能力,並了解一個問題未必只有一種解決方式。(五)藉由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真正達成「反省」的效果。

 

由於大貝貝一直不願溝通學校的問題,媽媽開始使用以上描述的溝通方式,誠懇的面對他的情緒:「爸爸媽媽之前一直告訴你,上學就是這樣,每個人都一樣 。所以你是不是覺得,有問題的時候告訴爸爸媽媽也沒有用,因為大家都是這樣?現在媽媽告訴你,爸爸媽媽的想法錯了,每個小孩都是不一樣的。每個小孩學習的方式也不一樣。如果你現在願意告訴媽媽你對於學校的想法,媽媽這次會聽了,也不會罵你,我們一起來討論要怎麼樣讓你更快樂、更有效的學習。」

 

讓爸爸媽媽都很驚訝的,大貝貝終於第一次願意說出他對上學的真實看法。他說,其實他真的很想把國語、數學學好,很希望能夠自己看很多故事書、會算術,可是他覺得如果能有更有趣的學習方式他一定會學的更好。例如國語,他希望老師能夠多講一些「字」的故事,讓他對每個字更有印象;例如音樂,每個人都早就學會「春神來了」,希望能夠學一些其它的新歌。(真的對老師很不好意思,小小孩子對老師的上課方式表達意見,但希望老師能體諒他是說出真實的感覺與期盼,並非有批評的意思。)他的說法讓爸爸媽媽很欣慰:幸好大貝貝不是說他不要唸書、不要學國字,表示他已經成熟到能夠了解學習內容的重要性,而且也還保有對於學習本身的興趣!

 

關於弟子規、唐詩、成語

 

根據我們觀察大貝貝的學習特質,他確實是很樂於學習、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但不是很適合純粹背誦式的學習法。經跟他溝通後,他其實並不排斥學習弟子規、唐詩、成語等內容,但若沒有人將內容解釋給他聽,他就會喪失興趣。基本上他較喜歡深入的學習方式,媽媽也希望能夠鼓勵這樣的學習態度。

 

若老師願意配合的話,媽媽目前是跟他達成共識:

(一)媽媽會花時間將每週的唐詩與成語內容講解給他聽;

(二)他去找老師背成語時,請老師說出每句成語(例如「半信半疑」),由他用自己的話說明每句成語的意思,並儘可能用這句成語造句請老師指點。

(三)媽媽希望他去找老師背唐詩時,也能說出唐詩的意義。

(四)媽媽會再幫他講解弟子規的內容,請他去找老師背誦。

 

若他能確實達成這樣的學習目標,那媽媽有個不情之請:當老師要求班上小朋友拿出弟子規等等純粹背誦時,大貝貝若是閃神或認為他已經會了,請老師就讓他的大腦用那瑣碎時間放鬆休息一下。有些孩子習慣深度吸收資訊、思考,但研究顯示這樣的孩子真的需要休息才能吸收更多資訊,才能走更遠的路!

 

關於國語功課

 

針對大貝貝的學習模式,他真的比較適合自己動手寫,純粹抄寫別人的例句似乎讓他完全喪失興趣與挑戰性。(媽咪註:老師會挑選習作中六、七個例句,要求孩子們於星期二的早自習時間抄寫,理由是由抄寫別人的句子學習句子的結構~大貝貝常常抄三個句子就沒力了~)於是有如媽媽上次與老師溝通,媽媽現在要他寫國二本時以自己的造句取代習作中的例句。感覺上他有比較樂意配合,也請老師不吝指導他更好的寫作方式、更流暢通順的句子。但請老師不要求他作訂正(除非字寫錯),而是讓他將原來的句子與老師的指導共同保留,媽媽會與他一起討論。這樣年幼的孩子較不容易因為自己的句子被訂正、還要重抄一遍增加工作量,而產生負面抵抗的情緒,反而比較願意思考被訂正的含意,產生「下次要做的更好」的挑戰心!

 

最近老師增加了一本「提早寫作」的習作,請問這是要取代國二本、還是額外的功課呢?媽媽覺得這本習作確實編寫的相當不錯,很適合輔導孩子最基礎的寫作工夫,但是媽媽也擔心:大貝貝(也許還有其它孩子)對於現有的學校功課已經感覺負荷相當重,若是再額外增加,不管再怎麼有幫助,會不會因為工作量太大而產生不願學習的情緒?研究顯示,多做練習確實是有助孩子學習,但持續功課量超過某個時間(每個孩子工作的時間與速度也會不同)反而有反效果,對於學習成果竟然是負面的!據媽媽在家的觀察,大貝貝在一個鐘頭內可完成的功課都非常樂意配合,但若量大到超過一個鐘頭、或當天身體不舒服、早上在學校有狀況,就會開始反抗了。

 

關於功課的分配,台灣的傳統作法一向是大家通通齊頭式進行,所有的孩子都要做同樣、同量的功課。但其實老師應該也發現,現在的孩子來自各式各樣的背景、家庭、課後輔導、先天資質,要如何應付所有的孩子將是越來越大的挑戰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國小的英語課程)。許多先進國家的作法是將班上的孩子大概分成幾個小組,針對孩子的工作模式與進度分配不同的工作量、甚至功課內容。有些孩子最基本的工夫都需要多些練習,或是有些孩子本身工作速度就慢;老師不會批評孩子,而是直接讓這組孩子做適合他們的基本練習,讓他們都能把課程要求的內容確實學會,而不會因為寫不完那麼多功課而抗拒學習。而有些孩子在某些科目已經有些進度、或需要更高挑戰性才不會失去興趣或搗蛋;老師就可以在他們完成基本練習後,另外分配較有挑戰性的工作。這樣的小組練習反而讓老師可以針對每組的進度多追蹤、多輔導,讓較弱的孩子有多一點點輔導的時間,能夠追上落後的進度。這應該就是至聖先師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吧!

 

媽媽也很希望大貝貝能夠順利完成老師交代的功課、不要反抗學習,之前雖然有跟老師提到過是否讓大貝貝功課減量,但目前為止其實大貝貝都還是有完成所有老師交代的回家功課。很可惜的,他的國語考試成績卻沒有反應出這樣的努力成效;雖說成績並不是重點,但大貝貝確實都有完成功課、也會在考試前一天複習,但考試仍然寫不出來、導致必須訂正將近 20 行,讓他產生相當大的挫折感與無力感。而且由於每週必須學習大約 20 個生字,認讀字也必修的結果是竟然連原來的必修字都認不確實了!

 

因此媽媽經過參考專家的建議作法,是否能跟老師溝通、調整大貝貝的國語功課模式:

(一)國一本生字部首跟往常一樣謄寫;

 

(二)國語習作若須每個生字寫一行,請老師讓他在老師第一次交代這項功課時,每個字只寫三次就好,先讓老師就訂正這三字。(專家的這項建議有幾個用意:減少孩子的工作量,讓老師有機會在第一時間訂正孩子筆順、寫法,才不會孩子寫了一整行都是錯誤的,後來又要重寫,不但要修改錯誤很困難,還產生排斥情緒與挫折感。有時候孩子寫錯未必因為上課沒聽,而是因為年幼的孩子真的沒辦法那麼多字每個都記得,還要寫得漂亮,筆順還要對。)由於每個字寫三遍對於大貝貝來說應該不難,媽媽相信他就會願意自我要求寫得更漂亮,對於媽媽輔導他正確的筆順也會更配合。媽媽真的希望他能確實把每個中文字學好,而不要因為功課量太大而囫圇吞棗、隨便亂寫、不願注意筆順!

 

(三)同樣這本國語習作,是不是可以請老師在星期中要國語考試前一晚,再度發回來,讓大貝貝將要考的課文、之前沒寫完的那幾行補齊。這樣的用意是一方面讓他有機會再度練習,也順便當作複習。研究顯示,孩子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沈澱再度面對同樣的內容時,不但會發現內容變簡單了,也會加深印象,讓學習成果事半功倍!

 

(四)「提早寫作」是否可以視大貝貝當日的情緒與各種狀況,選擇每題例句造一個句子就好。其實媽媽建議老師可以交代孩子先每題完成一個例句就好,速度快的孩子則可以自行選擇挑戰多做幾個例句,這樣速度慢的孩子較不會有挫折感,速度快的孩子也有事情做,而且不會有孩子早自習沒寫完又喪失寶貴的下課休息時間。

 

媽媽真的很佩服老師願意花額外的時間挑選如此合適的早自習作業,讓孩子有不同的方式學習作文能力。這也顯示老師先進的教學態度,知道不同的課程設計、學習引導方式可以造就大不同的學習成果。媽媽相信全班孩子們未來一定會有均衡的表現 !媽媽也很抱歉大貝貝的狀況讓媽媽和老師不得已必須做出調整,造成老師較複雜的工作模式,但希望能夠因此確實激發大貝貝的學習潛力,才能看到老師如此認真的成果!

 

關於自理能力

 

老師尤其希望大貝貝能夠盡快培養整理抽屜的習慣,於是媽媽上週便針對這部份優先處理,研究較適合孩子特質的收納方式,並督促大貝貝盡力配合。這一週執行以來,媽媽的觀察是大貝貝確實有努力配合將該帶回家的功課與單子等等裝在正確的收納袋中帶回,並且也盡量努力將鉛筆盒帶回家整理,雖然偶而仍有一兩次會忘記,但媽媽有感受到他真的也是希望能夠達到老師與媽媽對他的期望,因此媽媽覺得這樣的配合度非常值得鼓勵。

 

媽媽上次的信中有提到媽媽研究了幾本關於兒童整理能力的書籍,但礙於時間緊湊,上次的信中只大約描述了幫大貝貝準備的收納方式,並未詳述這些書籍中描述關於兒童「組織能力」的研究發現。老師若不介意篇幅太長,媽媽在此將這些研究發現稍跟老師分享,也許也有助於老師處理大貝貝與其它孩子的相關問題。

 

整理事物的能力位於大腦的「前葉」部位,這個部位主導著一個人的「時間概念、判斷因果關係、從之前的經驗中學會教訓、同時間處理多項工作」等等。前葉部位在我們一生都會持續發展,隨著年齡會越來越成熟,處理能力會越來越強。但大腦尚不成熟的孩子真的就是不成熟,就算大人提醒多次、教導多次、甚至戒出處罰,大腦前葉尚未發展成熟的孩子面對需要較高成熟度的時間管理、因果關係、複雜分類等等的工作,很有可能就是無法完成。書中舉例:就如同一個孩子若有讀寫障礙症(大腦前葉無法正常發展造成),再怎麼好意的耳提面命、責備、處罰都是無效,必須藉由更專業的輔導與課程設計來幫助孩子克服先天生理上的難關。

 

也許老師也曾觀察到,一般研究顯示,年紀稍長的孩子通常在班上會顯示更高的自理能力、工作排序能力,動作也較俐落(排除有些孩童的個人特質以外)。研究也顯示,在班中年紀較長的孩子由於較同儕更能打點自己的事物,導致也有學業成績上的優勢,並且更容易培養出對於學習的自信心。在台灣很多傳統的家長常常希望能夠讓自己的孩子測試為「資優生」,並以孩子能夠跳級為傲;歐美家長曾經也有這樣的教育觀念(家長望子成龍的期望果然是不分國界的!),但由於各種研究都顯示班級中較年長的孩子能夠因為享受大腦前葉發展的優勢而有學業成績上的優勢,近年來歐美家長反而有希望延後孩子入學時間的趨勢。這不僅僅是因為能讓孩子成績較好,而是因為年幼孩子面對同儕的長期學習挫折感,如果再搭配先天上的一些弱勢(智商、弱勢家庭等等),很容易造成對於學習的排斥,導致學習效果更差。

 

因此相關學者建議:面對整理能力尚不成熟的孩子,在他的大腦還未發展成熟前,老師和家長可以盡量了解孩子的個人特質,選擇並輔導他適當的收納方式(有視覺類、空間類、排序類三種非常不同的特質,老師若有需要,媽媽很樂意再整理出更詳細的資料與老師分享。)

 

學者並提到:大腦整理能力尚未發展成熟的孩子,很容易因為這種生理因素而受到長輩無心的處罰 – 較常見的狀況是因為忘記帶功課回家、功課做了忘記交、學用品遺失,因此遭受扣分、責備(怎麼講那麼多次還不會)等等。因此學者建議:除了首先為這樣的孩子設計更有效率的收納程序以外,也可以讓班上孩子練習互助,也就是與朋友相互對照是否有將該抄的功課都抄好、該帶的東西都裝進書包、該交的作業都交上。

 

這樣的「互助系統」並非解除孩子自理的責任,而是首先排除因為生理條件不成熟而被處罰(導致自信心低落)的因素,並且培養一個未來非常重要的能力:「同儕互助式學習」。孩子在低年級時功課較不複雜、通常老師當天交代隔天就要交;但隨著孩子升上高年級、國高中 ,孩子該做的功課將會需要數天、甚至數週持續完成,科目變多、難度也提高,再怎麼優秀的孩子都很容易就會丟三忘四,這時就需要知道如何建立同儕系統一起互相提醒、鼓勵、監督。等上了大學,許多報告等等都需要團體合作完成,能夠成為團體中那個「強力膠」的孩子 – 也就是能夠組織團體、讓每個人都發揮合適的作用,而非單獨講究自我表現 – 即擁有所謂「領導者」的能力,將是所有大學、企業相競錄取的孩子。專家舉例:金牌體育選手即便擁有超高的高竿運動能力,下面仍然需要鋪上軟墊、需要隊友在旁邊隨時準備接住跌落的情況。

 

在與老師多次的溝通、以及學校日的說明中,媽媽很高興知道老師非常注重團體成就,強調全班都能夠發揮團體功效,爭取全班共同的榮耀,也不會因為課業成績表現而歧視孩子。有老師這樣的帶領,相信孩子們都了解團體互助的重要,並了解在團體中不但要自己努力表現,也要協助團體中較弱勢的孩子(因為一定會有!)發揮最好的潛力(因為每個孩子也一定都有不同的潛力!),以後才能成為成功的「領導者」。大貝貝的爸爸媽媽都來自企業家族,深深了解一個企業的成功管理,並非來自挑選最會自我表現的員工,而是如何將合適的員工放在合適的位置,讓他發揮最大的潛能。

 

媽媽了解老師很擔心大貝貝未來別的老師也許未必能如開明的老師,為學生做出調整,以後會不會又不適應。這點請老師放心,媽媽未來也會持續觀察大貝貝的表現,做出適當的調整,讓大貝貝能夠確實發揮潛力。以後的國際化社會將越來越競爭、越來越複雜,媽媽希望大貝貝在小學一年級的階段不一定有何等成績,但能保有深度學習的興趣、養成自我負責的學習態度、維持創造力、尊重別人也讓別人尊重,勇於挑戰新問題,日後的成就一定超乎我們的想像!

 

爸爸媽媽都非常感謝老師的協助!

 

大貝貝媽媽

100.04.18



續:5/5 ~ 大貝貝功課調整後的狀況
 
arrow
arrow

    Ausoleil貝貝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